微电解
微电解技术,又称为内电极法、零价铁法、铁碳法等技术。20世纪80年代微电解技术引入我国,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染料、石油化工、重金属、医药等废水的处理。
2.1.1 作用机理
由于微电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针对某一种废水或某一类工业废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机理:
1、电场作用
微电池产生微电场,废水中分散的胶体颗粒、极性分子、细小污染物受微电场作用后形成电泳而聚集在电极上,形成大颗粒沉淀,而使cod降低。
2、电极反应
当体系中有铁、碳(如石墨、焦炭、活性炭、煤等)存在时,可发生如下电极反应:
阳极:fe-2e→fe2+e0(fe2+/fe)=-0144v
阴极:2h++2e→2[h]→h2↑e0(h+/h2)=0.100v
在原电池中,有机物得失电子,得到降解,成为较易处理的小分子。另外由于金属离子的不断生成,能有效地克服阳极的极化作用,从而促进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3、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强的离子或化合物会被铁或亚铁离子还原成毒性较强的还原态。例如在酸性条件下(e0(cr2o72-/cr3+)=1136v),铬由毒性较强的氧化态cr2o72-转化成毒性较弱的cr3+还原态。
4、铁离子的络合作用
从阳极得到的fe2+在有氧和碱性条件下,会生成fe(oh)2和fe(oh)3。fe(oh)3可能水解生成fe(oh)2+、fe(oh)2+等络离子,可以吸附水中的不溶性物质,使废水得到净化。
5、物理吸附
在弱酸性溶液中,由于铁碳填料是一种多孔性的物质,与其中的微碳粒一样,都具有较强的活性,能吸附多种金属离子及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6、电子传递作用
铁是生物氧化酶中细胞色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fe2+、fe3+之间的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电子传递。微电解出水中新生态的铁离子能参与这种电子传递,对生化反应有促进作用。
2.1.2 技术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微电解技术引入我国以来,在染料、石油化工、重金属、制药、农药等废水的处理中有广泛应用,技术也从单一的微电解技术发展为与其他技术有机组合的联合废水处理技术。
对于染料废水,经铁碳填料处理后,可去除大量的cod,脱色率也可达90%以上,而且废水的b/c比也有提高,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用铁碳微电解法处理船舶机舱含油废水,油污水的ss、油分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超过95%、90%和80%。处理后的污水油分浓度低于15mg/l,制药生产废水含硝基苯类物质较多,有较大毒性,属难降解的有机化工废水。经微电解%混凝处理后,cod去除率平均达到50%左右,b/c比则由0.1上升到0.3,硝基苯转化率平均达到55%,脱色率平均为50%左右,并使全流程cod去除率达到91%。
采用铁碳微电解-共沉淀工艺处理含钒废水,结果表明,常温反应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钒的去除率可达97%以上。采用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高浓度医药废水。当进水nh4+-n、苯胺、cod、s2-的浓度(mg/l)分别为2310、6960、2010、1017时,经上述工艺处理后出水浓度(mg/l)分别为1216、6112、1119、110,达到了排放标准。
采用铁碳微电解与fenton组合工艺分别进行了2,3-酸染料废水、除草醚农药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进水ph=2.0-2.5时,控制好fen2ton进水的fe浓度,总停留时间610-710h后,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2%左右。用pb/fe二元金属作催化剂,微电解对水中低分子量的氯代烃进行脱氯处理,氯乙烯类和四氯化碳均在数分钟内被迅速降解为相应的烃类和氯离子。微电解处理硝基苯胺系列废水时加入一特定的金属催化剂,cod、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70%和90%以上。